一、免疫因素:
如果病毒感染确是MS最初的致病原因,那么一些继发因素在后期的生活中一定发挥某种作用以激活神经系统病变或引起恶化。最流行的观点认为这种继发机制是以攻击髓鞘的某些成分、严重时破坏包括轴索在内的所有神经纤维组织为特点自身免疫反应。有数种理论支持这一观点。例如,发现MS病损与播散性脑脊髓炎病损特点雷同,而后者几乎肯定是迟发性过敏性自身免疫疾病;已在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发现针对髓鞘蛋白,如碱性髓鞘蛋白(MBP)的特异抗体。这些抗体在T细胞参与下,作用于碱性髓鞘蛋白(MBP)和其它完整的髓鞘磷脂蛋白;这些抗体活性随疾病活动而增加。另外,碱性髓鞘蛋白(MBP)与腮腺炎病毒抗体有交叉作用。易感人群的病毒感染是MS最初过程,这一学说比慢病毒持续存在的理论更有说服力。体液和细胞因子如何导致MS斑块还不清楚。体液免疫参与的证据是在大多数患者CSF中存在寡克隆免疫球蛋白,后者是脑脊液中B-淋巴细胞的产物。将MS患者(和正常人对照)的血清加入新出生小白鼠神经组织培养物中,在补体的参与下,可以破坏培养神经组织的髓鞘磷脂,能够抑制髓鞘的再生和阻断轴索的传导。有人报道90%的MS患者血清中有抗少突胶质细胞抗体,但也有人报道该抗体阳性率很低。至于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淋巴细胞的病理作用上。T-细胞即可作为体液免疫反应的增强因子(辅助T细胞),又可作为抑制因子(抑制T细胞),抑制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在MS斑及周围的小静脉(血管周围袖套)可见大量辅助T淋巴细胞(CD+4)。现已经证明,T淋巴细胞受体可能识别巨噬细胞和星形细胞表面类分子(主要有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或MHC)和抗原的结合物.这种相互作用可使T细胞增殖,激活细胞免疫连锁反应,包括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和分泌杀伤因子(其一是β-干扰素,另一个是γ-干扰素)。这些细胞免疫反应伴随血脑屏障的破坏,如果反应足够强,可破坏少突胶质细胞和髓鞘。这些发现强烈支持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炎性反应是MS病理基础,也是持久性炎症存在的机制。最初认为,血液中抑制T淋巴细胞的降低造成的临床的复发,后来证明两者有一致性。然而,T细胞降低,无论是辅助还是抑制T淋巴细胞,或者增加辅助/抑制的比例,好像都与MS患者临床加剧有关。Johnson提出,病毒感染所致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反应与CNS细胞异常表达自身抗原有关。他发现几种不同的病毒(麻疹、风疹、水痘)能够导致T细胞针对碱性髓磷脂蛋白的自身免疫反应。这意味着T细胞识别病毒和髓鞘上可识别的结构。一旦在儿童期这一自身免疫反应被某种病毒所触发,以后可被任何一种常见的病毒再激活。这在较高的南北纬度区域更显著。这种分子的相似性(病毒与CNS髓鞘或少突胶质细胞具有同样的抗原)是数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如风湿热和格林巴利综合征,在理论上倍受重视。总之,造成MS产生的免疫机制还没有彻底弄清,最重要的是尚无一种自身免疫抗原得以识别。对一些基础的问题,如炎性细胞活动(某种辅助T细胞和抑制T细胞)如何造成病损的确切机制,是否少突胶质细胞本身或它的突触是最初的免疫靶点,目前尚无答案。总之,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病已达共识。其患者有特殊的HLA分型,硬化斑块区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有IgG沉着。大约10%的患者合并有葡萄膜炎,有些患者还可能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MS患者CSF中可见测出髓鞘碱性蛋白抗体,其外周血对脑组织抗原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用纯化的髓鞘碱性蛋白主动免疫实验动物可以得到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模型,用特异的T淋巴细胞可致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被动转移。
二、遗传因素:
MS具有家族倾向性。约有15%的MS患者至少有一位亲属患病,在患者同胞中的复发率最高(5%)。约20%的先证者有至少一位患病亲属,其中患者同胞的危险性最高。有关遗传学方面的资料主要来自对双胞胎的研究。有人报道在35对单卵双胎,证实MS诊断的有12(34%)对,49对双卵双胎中仅有2对(4%)。有两对临床正常的单卵双胎,MRI显示有病灶。在有一个以上成员患病的家族中,未发现一定的遗传方式。多数情况把某一种疾病在同一家族中发病率高视为具有遗传性,但有时可能仅反映同一家族的数个成员,在同样的条件下暴露于某种共同的环境因素。现发现一些组织相关抗原(HLA)在MS患者中多见,这提示遗传因素在MS的致病作用。关系较为密切的是6号染色体上的DR位点。HLA抗原在MS时大量存在(HLA-DR2以及少见的HLA-DR3、HLA-B7和HLA-A3)被认为是MS易感基因的标志。如一个体携带这些抗原之一,其MS的易患率增加3~5倍。这些抗原已被证明与MS的发病有关,但其确切的作用尚了解甚少。
三、B细胞和自身抗体在MS中的作用
B细胞激活的Th1细胞能分泌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Th2细胞可促进抗体产生,在EAE模型中发现Th1/Th2比例严重失衡。免疫耐受的B细胞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导致组织损害。这些自身抗体包括前体少突胶质细胞蛋白;脑干可溶性凝集素;热休克蛋白-60;蛋白脂质蛋白;人醇醛基转移酶。其中MOG是唯一能引起T细胞反应和自身抗体的自身抗原。通过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的Fc受体释放炎性介质;髓鞘的条理作用以及膜攻击复合体的形成。
四、感染因素
MS在自身免疫过程中选择性的损害少突胶质细胞,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进行性的脱髓鞘。人醇醛基转移酶选择性表达于少突胶质细胞,它与脂质的大量产生密切相关,是组成髓鞘的基本成分,易于遭受氧自由基损害。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均有TAL-H抗体表达。Maria Esposite等[1]发现TAL-H表们与EB病毒和I型单纯疱疹病毒有一定的交叉性,提示在MS的发病中分子模拟机制的存在,病毒感染后可激发MS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