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临床孤立综合征能否发展成多发性硬化始终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和重点。2003年,Berger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著文指出,临床孤立综合征患者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anti-MOG,IgM)和抗髓鞘碱性蛋白(anti-MBP, IgM)阳性,将更易发展为多发性硬化。
这一结果在2007年遭到了最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Kuhle等对462例有第一次临床孤立事件发生、并有2个以上MRI所示临床病灶的患者进行了血清anti-MOG (IgM、IgG)和anti-MBP(IgM、IgG)的Western 印迹测定。
随访结果表明,这两个抗体与其后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没有相关性。
事实上,迄今7项独立的抗髓鞘抗体相关研究的结果互相矛盾。anti-MOG和anti-MBP并不是多发性硬化的特有抗体,其在卒中、脑炎、脑外伤、ALS等疾病中也可以出现。体液免疫固然在多发性硬化中有一定致病作用,但血浆置换不能有效治疗多发性硬化。
目前这两个抗体具有病因学重大意义的证据欠充分,但支持者认为anti-MOG和anti-MBP只是用于临床预测,并非确立诊断,因而不能轻易否定或肯定它们的意义。
二、MRI“预言”多发性硬化 新标准简便高效
至少在目前,经典的临床随访观察和重复MRI仍是神经科医师不能舍弃的方法。
在8月份《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Swanton等又提出一个新的据临床孤立综合征预测多发性硬化的影像诊断标准,即在近皮层、脑室旁、幕下、脊髓的至少2个部位中有一个T2异常信号及随访中观察到一个新的T2异常信号。
对200余例患者的随访观察显示,这个简单易行的新诊断标准具有很高的敏感性(72%)和特异性(87%),可与McDonald标准相媲美。
三、儿童起病的多发性硬化 自然病史若干特点被揭示
儿童起病的多发性硬化的自然史是一个相对空白点。Renoux等对394例16岁以前起病的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儿童起病的多发性硬化女性居多,约98%为复发缓解型,从起病到发展至继发进展期约为28年(41岁)。与成人起病者相比,儿童起病的多发性硬化达到不可逆残疾的年龄要早10年。
在这一研究中,原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只有9例(2.3%),全部大于13岁,提示该类型在儿童多发性硬化中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