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
方法:研究纳入TIA患者182例(TIA组)和健康体检者62例(对照组),并按ABCD评分将TIA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每组患者又被随机分入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 100 mg/d)和养血清脑颗粒组(阿司匹林 100 mg/d + 养血清脑颗粒每次 4 g,3 次/日)。研究者检测服药前和服药1个月后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并记录1个月内脑缺血发作次数。
结果:入院时高危组、低危组和对照组TIA患者血浆LPA含量分别为(6.49±1.87) μmol/L、(4.55±1.45) μmol/L和(2.32±0.64) μmol/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3,P<0.001)。服药1个月后,TIA患者血浆LPA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养血清脑颗粒组患者血浆LPA水平下降更明显,临床脑缺血发作次数更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高危组患者更为显著。
结论:TIA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增加,养血清脑颗粒可有效降低TIA患者血浆LPA水平,并减少脑缺血发作次数。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PA是一种致动脉硬化和致血栓形成因子,在TIA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TIA作为完全性卒中的特级预报,临床尽早发现其高危者,并予以相应的综合治疗,既可有效控制TIA的发展,又可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危险程度的TIA患者血浆LPA水平及养血清脑颗粒对TIA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至2007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TIA患者共182例(TIA组),其中男性103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60.39±10.75) 岁,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进一步确诊。入选患者的病程均<24 h、发病前1周内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活性药物。研究排除心房纤颤、急性心梗、心绞痛、低血糖、癫痫发作、炎症疾病、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62名),其中男性32名,女性30名,年龄为45~75(58.36±8.24)岁。对照者均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肝肾、肿瘤等疾病。两组间年龄和性别差异具有可比性 (P >0.05) 。
2. 方法
ABCD评分法 应用罗斯维尔(Rothwell)等3建立的卒中风险回归模型,即6分制ABCD评分法进行评分,① 年龄≥60岁=1分;② 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分;③ 临床特征:一侧肢体无力=2分,言语障碍但无一侧肢体无力=1分,其他=0;④ 症状持续时间≥60 min=2分,l0~59 min=1分,<10 min=0。研究者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将≤3分者分入低危组,≥4分者分入高危组。
治疗方法 高、低危组患者随机接受阿司匹林(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或养血清脑颗粒(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 +养血清脑颗粒每次 4 g,3 次/日)治疗。研究者检测患者服药前、服药1个月后血浆LPA水平,并记录1个月内临床脑缺血发作次数。
血浆LPA检测 TIA组于发病24 h内、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清晨被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置于抗凝管中,30 分钟内4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1 ml,参照试剂说明书检测,提取磷脂成分,过滤、浓缩、分离、显色,于90℃水浴放置5 min,然后在室温下放置35 min,经722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值,使用专用公式计算LPA值。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样本间比较采用 t 检验,多样本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F 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血浆LPA基线值比较
TIA高危组、低危组、对照组血浆LPA水平的比较见表1。TIA高危组血浆LPA水平最高,其次为低危组,而对照组最低,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8.63,P<0.001)。
2. 血浆LPA与脑缺血发作次数比较
养血清脑颗粒组、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比较(表2)显示,服药第1个月后,高危组中养血清脑颗粒和阿司匹林亚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分别为(2.47±0.64) μmol/L和(3.46±1.12)μmol/L(P<0.01);两组缺血发作次数分别为(2.26±1.13)次/月、(3.89±1.54)次/月(P<0.01)。 低危组中养血清脑颗粒亚组和阿司匹林亚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分别为(2.35±0.87) μmol/L和(2.49±0.75)μmol/L (P>0.05), 两组缺血发作次数分别为(1.57±0.86)次/月和(2.16±1.05)次/月(P<0.05)。
表1 TIA高危组、低危组、对照组血浆LPA基线值(x±s)
讨论
TIA是一种重要且危险的缺血性卒中预警事件4,90天内约有10%~20% 的患者发生卒中5,因此,对其分级评价和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ABCD评分法由Rothwell等3在两项基于人群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预测TIA后7天内卒中风险的回归模型,总分为6分。该研究发现,在TIA后7天内发生卒中的所有患者的评分均≥4分,而且分值越高,发生卒中的可能性越大3。
目前认为,TIA是由于脑动脉狭窄、闭塞或血流动力学改变而造成的暂时性脑供血不足,从而使该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损伤,临床表现出相应的定位体征。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并在此基础上引起血管痉挛、斑块脱落、血流紊乱、微栓黏附等,而血小板的聚集、活化正是发生TIA的中心环节和病理生理基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LPA主要由活化的血小板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轻度氧化过程中产生,产生的LPA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6。这种正反馈的放大作用提示,LPA在血小板聚集、活化和TIA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孙玉衡等[7]发现,TIA和脑血栓形成,以及疑似TIA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抗血小板活化、聚集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浆LPA水平。
养血清脑颗粒具有疏通血脉、活血化瘀和平肝止痛的效果。牛建平等[8]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干预小鼠TIA模型研究发现,养血清脑颗粒可明显减轻TIA小鼠的体征,使卒中评分明显降低,同时可降低血浆LPA水平。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缺血性卒中[10]的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抑制自由基连锁反应、降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等药理作用有关[9]。
本研究发现,TIA患者在症状发作急性期,血浆LPA水平显著增高, 且高危患者血浆LPA水平高于低危患者。低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浆LPA水平和临床发作次数,但对于高危者,单用阿司匹林效果较差。高危患者和低危患者联合应用养血清脑颗粒+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浆LPA水平和减少临床发作次数,这可能与这两种药物有协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无增加出血等副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1 Wolfgang Siess,Gabor Tigyi.Thrombogenic and atherogenic activities of lysophosphatidic acid. J Biol Chem, 2004,92(6):1086-1094.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 Rothwell PM,Giles MF,Flossmann E,et a1. A simple score(ABCD)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 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ancet 2005,366(9479):29-36.
4 Johnston SC.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dangerous Harbingerand an opportunity to intervene.Semin Neurol 2005,25(3):362-370.
5 Giles MF,Rothwell PM.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Expert Rev Neurother, 2006,6(3):381-395.
6 Moolenaar WH. Lysophosphatidic acid,a multifunctional phospholipids messenger.J Biol Chem 1995,270:12949-12952.
7 孙玉衡,伍期专,姚存姗,等.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29-231.
8 牛建平,薛萍,伍期专等短暂脑缺血发作对溶血磷脂酸的影响及养血清脑颗粒的作用。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0):831-833.
9 王中琳。养血清脑颗粒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保护机制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2):704-706.
10 黄登鹏,彭卫平,潘速跃。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中草药》2005,36(5):72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