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脑梗塞,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治疗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2.5岁,既往有高血病史11例,糖尿病史8例,冠心病伴房颤病史3例;对照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64.2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3例,糖尿病史10例,冠心病伴房颤病史3例。所有患者均于起病24h内完成头颅CT检查,除外出血性脑血管病,随机分组,并开始治疗,治疗前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组正常6例,增高11例,对照组正常10例,增高8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 1.2 方法 治疗组:静脉滴注巴曲酶注射液(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产品),首剂10U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之后隔日给予5U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共3次。随后10天静脉滴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北京第四制药厂)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连续15天。所有患者治疗第1、3、5天查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凡血纤维蛋白原≥100mg/dl血小板计数≥100g/L,均接受全程治疗。 1.3 疗效评定 根据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法,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进行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各评定1次,该评分法的神经功能缺损最高评分为45分,最低为0分。轻度功能缺损为0~15分,中度为16~30分,重度为31~45分。 2 结果 如表1所示。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5天后两组评分较前明显下降,但以治疗组下降显著,治疗后两组平均评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两组脑梗塞病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缺血早期中央梗死区周围仍有存活的神经细胞,即存在的所谓半影区,如能及时有效地溶解血栓,使缺血脑组织获得再灌注,残存的神经细胞仍能恢复正常。如目前临床上进行的溶栓治疗,如适应证选择恰当,疗效好。常用的药物有尿激酶或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但溶栓治疗时间窗很短,且易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限制了其使用。曲酶注射液为新型强力单成分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治疗剂,可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增强t-PA促进纤溶酶的生成,减少α 2 -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因子(α 2 -PI)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PAI)以及溶解血栓的作用,还具有降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粘度,抑制红细胞凝集,抑制红细胞沉降,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及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以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1] 。单纯应用巴曲酶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3] 。 研究发现,巴曲酶注射液降纤作用明显,本组有5例于首次给药后血纤维蛋白原降到100mg/dl以下,瘫痪肢体的肌力为Ⅱ~Ⅲ级的患者,一般于用药后12~24h肌力可获得明显改善。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国内应用广泛,疗效报道不一,我们发现其对轻度神经功能损伤疗效好,而对于中、重度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疗效较差,而巴曲酶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疗效,对中、重度神经功能损失的患者改善亦较明显,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
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简介:
应用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脑梗塞,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治疗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2.5岁,既往有高血病史11例,糖尿病史8例,冠心病伴房颤病史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