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的致命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于40---50岁起病,男性患者多见,一般于发病后3~5年死亡。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谷氨酸兴奋毒性引起神经元变性是其主要机制之一。利鲁唑是一种谷氨酸拮抗剂,目前被认为是惟一可延长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生命的药物,为探讨利鲁唑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谷氨酸的影响,现应用毛细管电泳一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测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和对照组血浆及脑脊掖(CSF)谷氨酸水平,以及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服用利鲁唑后血浆谷氨酸水平,旨在了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CSF谷氨酸的变化,以及利鲁唑对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I.I研究对象 1.1.1病例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45例(女l1例、男34例),年龄18~79岁,平均(44.44±13.38)岁。其中31例患者行腰穿做CSF检查,对23例ALS患者进行了利鲁唑疗效观察研究。 1.1.2对照组:为同期行腰麻手术的非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17~76岁,平均(41.24±12.50)岁。两组间性别和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2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条件设定: 1.3方法 1.3.1标本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mL,取血浆,保存于一8O。C冰箱备用。常规腰穿留取2mLCSF,保存于一8O。C冰箱。其中23例ALS患者口服利鲁唑(50mg,2次/d)3个月后,取血浆标本。1.3.2衍生化反应过l星:取1.5mLEP管,加入100L谷氨酸标准溶液或待测标本、400LNaHCO。液(2Ommol/L,pH9.6)、10LFITC一丙酮溶液(6×10一mol/L),混匀;室温、黑暗中反应16h。 1.3.3建立谷氨酸标准曲线:取2×10~、5×10一、l×10~、3×10~、5×10~、7×1O~、1×10mol/L谷氨酸标准溶液各100L,进行衍生化反应。在毛细管电泳仪上进行分离,测定相应的荧光强度(rela—tivefluorescesunits,RFU)。以谷氨酸浓度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1.3.4血浆和CSF标本的检测:所有血浆标本稀释100倍,CSF标本稀释1O倍。标本经去蛋白、衍生化反应后,应用CE—LIF测定谷氨酸浓度。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别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判断。全部数据均输入SPSSIO.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谷氨酸标准曲线:谷氨酸标准溶液与荧光强度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7,直线回归方程,一47.O12一4.816。 2.2ALS患者血浆和CSF谷氨酸水平检测ALS组血浆和CSF谷氨酸浓度[(75.65±2o.44)、(8.11±2.71)t2mol/L]与各自对照组[(57.96±3.40)、(3.81±0.86)t2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3服用利鲁唑前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谷氨酸水平检测23例ALS患者服用利鲁唑后血浆谷氨酸水平[(66.19~10.27)t2mol/L]与服药前[(81.27±21.63)t2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4服用利鲁唑前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临床症状变化1例45岁男性患者以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半年后出现肢体无力。服药3个月后,肢体无力加重,但吞咽症状有所改善,如吞咽有力和饮水呛咳减轻。1例25岁男性患者以双上肢无力1年就诊。服药3个月后,自觉双手活动较前灵活。其余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3讨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CSF谷氨酸浓度是否升高一直存在争议。Perry等嘲研究认为ALS患者血浆、CSF谷氨酸浓度并无升高。Shaw等嘲则认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谷氨酸水平不变而CSF谷氨酸浓度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组血浆和CSF谷氨酸浓度[(75.65±2o.44)、(8.11±2.71)t2mol/L]与各自对照组[(57.96±3.40)、(3.81±0.86)t2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3服用利鲁唑前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谷氨酸水平检测23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服用利鲁唑后血浆谷氨酸水平[(66.19~10.27)t2mol/L]与服药前[(81.27±21.63)t2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4服用利鲁唑前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临床症状变化1例45岁男性患者以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半年后出现肢体无力。服药3个月后,肢体无力加重,但吞咽症状有所改善,如吞咽有力和饮水呛咳减轻。1例25岁男性患者以双上肢无力1年就诊。服药3个月后,自觉双手活动较前灵活。其余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3讨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CSF谷氨酸浓度是否升高一直存在争议。Perry等嘲研究认为ALS患者血浆、CSF谷氨酸浓度并无升高。Shaw等嘲则认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谷氨酸水平不变而CSF谷氨酸浓度升未能继续服药完成疗程。该研究结果与Couratier等的实验研究报道一致。在大鼠皮质神经元培养原液中加入ALS患者CSF所产生的兴奋毒性作用,可被利鲁唑减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CSF的5O稀释液可引起神经元死亡,神经元存活率仅为45(对照组用健康者CSF同样处理,神经元存活率约88),而加入0.5/~rnol/L利鲁唑后神经元存活率约为61DO]也有报道停止服用利鲁唑后ALS患者血浆、CSF谷氨酸水平又会升高。作者未曾观察到这种现象。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CSF谷氨酸浓度升高间接证明了谷氨酸兴奋毒性作用,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此研究证实抗谷氨酸药物利鲁唑可降低ALS患者的谷氨酸浓度。Dunlop等也发现利鲁唑可提高脊髓突触摄取谷氨酸的能力。此能力在转基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鼠的疾病早期明显存在,而在晚期则消失。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病情进展、延长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生命会有一定帮助。同时,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浆、CSF谷氨酸浓度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应用利鲁唑治疗也会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
利鲁唑-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谷氨酸的影响治疗简介:
内容导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的致命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于40---50岁起病,男性患者多见,一般于发病后3~5年死亡。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谷氨酸兴奋毒性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推荐文章更多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