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药品说明书与价格首页 >> 抗肿瘤药 >> 诊疗手册 >> 肿瘤治疗方法 >>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

2010-04-28 19:46:00  作者:新特药房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78  文字大小:【】【】【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肿瘤。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产生DC细胞,淋巴细胞经干扰素γ(IFNγ ...

 【摘要】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肿瘤。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产生DC细胞,淋巴细胞经干扰素γ(IFNγ)、IL2、CD3单抗和IL1α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表型,并回输患者进行治疗,至少接受3次治疗。结果82例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3例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31例不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7例患者胸腹水消失,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CD3+和 CD8+明显升高(P<0.05)。结论CI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

【关键词】  杀伤细胞 树突细胞 细胞 培养的 免疫疗法 肿瘤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是以CD3+CD56+T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的异质细胞群,具有增殖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等优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激活幼稚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DC与CIK共培养可促进CIK的增殖,并加强其功能[12]。为此,本单位自2003年10月~2005年10月将CIK细胞与DC细胞共培养用于145例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145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男性99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52岁(21~83岁);其中胃癌25例,结直肠癌15例,肝癌、肺癌各20例,鼻咽癌12例,食管癌10例,非何杰金淋巴瘤、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各5例,脑瘤4例,精原细胞瘤及前列腺癌各3例,胸腺瘤、胰腺癌、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骨肉瘤及卵巢癌各2例,宫颈癌1例。

    按TNM国际分期法:Ⅲ期88例,Ⅳ期57例;82例有可测量病灶,31例有不可测量病灶(包括胸水和腹水),32例为术后患者;Karnofsky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治疗前心、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大致正常;采血前1个月及治疗期间均未接受过放、化疗。

    1.2主要试剂Ficoll淋巴分离液(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鼠抗人CD3、CD4、CD8、CD56(美国Coulter公司);rhIL4(英国Pepro Tech公司);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上海赛达生物药业有限公司);CD3McAb(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干扰素(IFNγ,上海克隆公司);rhIL2(北京瑞德合通药业有限公司);GMCSF(北京联合药业有限公司);RPMI 1640、无血清培养基AIMV(美国Gibco公司)。

    1.3肿瘤抗原来源于患者自身手术标本或肿瘤细胞系经超声波粉碎后,10 0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上清为肿瘤组织/细胞裂解物。

    1.4方法

    1.4.1CIK细胞的制备参照文献[3]。新鲜分离的患者抗凝外周全血100 mL,经Ficoll淋巴分离液梯度离心(500 r/min×15 min),取界面层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用RPMI1640培养液悬浮细胞,离心(600 r/min×10 min),洗涤细胞3次后,细胞数约为106,用AIMV无血清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4~6)×106 mL-1,置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中培养2 h。收集非贴壁细胞,用含人AB血清的完全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约为1×106 mL-1,加入IFNγ 1 000 U/mL,24 h后加入rhIL2 300 U/mL,CD3McAb 70 ng/mL,IL1 10 U/mL,每3 d换液1次,同时补加rhIL2 100 U/mL。

    1.4.2DC细胞的培养参照文献[4]。在1.2.3获得的贴壁的PBMNC细胞中加入含GMCSF 1 000 U/mL、rhIL4 1 000 U/mL的AIMV培养基,在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中培养,每3 d换液1次。第3 d将肿瘤抗原加入DC培养液内,第5 d加入TNFα 1 000 U/mL,第7 d将部分负载后的DC按1∶5的比例加入CIK培养液中,共培养5~7 d。

    1.4.3细胞增殖动态观察细胞增殖,采用标准白细胞计数方法,计算每毫升中的细胞总数。

    1.4.4细胞表型测定收集培养第1 d和第12 d的CIK细胞,PBS洗涤细胞2次,使用不同的抗体组合标记细胞,这些抗体组合为:CD3CY5,CD8PE和CD3FITC,CD56PE,室温孵育20 min后,PBS洗涤细胞2次,流式细胞仪分析。

    1.4.5细胞回输收集培养12~14 d的CIK细胞,细胞总数>1012个,600 r/min×10 min离心、洗涤2次后,细胞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细胞量>1010 mL-1,静脉滴注,3 h内回输患者体内。收集培养7~14 d的悬浮的、经过表型鉴定的成熟DC,溶于1 mL生理盐水中,106 mL-1皮下注射。

    1.5疗效评价疗效指标包括客观缓解率(OR)、有效率(RR)和临床受益率(CBR)。

    1.5.1可测量病灶的客观缓解率(OR)主要采用CT或胸片、B超测量病灶大小(双径测量),按WHO规定的评定肿瘤近期疗效标准,即每2个疗程后作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SD)和进展(PD)。如初步评价为PR或CR,则于4周后再次评价确认。以4周确认后的CR+PR统计客观缓解率(OR)。

    1.5.2不可测量病灶的有效率(RR)胸、腹水消失为有效,如初步评价为有效,则于4周后再次评价确认。以4周确认后的有效病例数统计有效率(RR)。

    1.5.3临床受益率(CBR)疼痛程度减轻≥50%并持续>4周,体力状况改善≥20分并持续>4周,体质量增加≥7%,胸腹水减少≥50%但未消失。疗效判定分为:(1)有效:至少符合上述标准中1项,且其他无变化;(2)稳定:全部无变化。

    观察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FS),毒副反应按WHO(1998)统一标准分为0~Ⅳ度[5]。

    1.6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 l2.0分析,2组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CIK细胞培养前后淋巴细胞表型分析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CIK属于异质细胞群,随着与DC的共同孵育时间的延长,其表面CD3+CD8+及CD3+CD56+双阳性细胞群的比例明显增加,与培养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图1,表1)。

    2.2CIK细胞增殖细胞在培养的前3 d数量略有减少,但随后即快速增长,培养第5 d开始倍增,至第12 d,细胞体积明显变大、变形,形状不规则,并呈现母细胞化,成簇生长(图2)。此后每3 d增长2~3倍,至第12 d时细胞数量约为培养前的15倍左右,同时加入DC共同培养的CIK增殖速度更快,至第12 d其细胞数约为未加DC的CIK细胞数的3~4倍。

    2.3CIK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见表2。表1CIK细胞培养前后淋巴细胞表型分析表2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变化

    2.4DCCIK回输方法及回输疗程DC采用皮下注射,溶于生理盐水1 mL中,106 mL-1,每周1次,至少接受3次治疗。CIK经静脉注射,每周回输3次,每次100 mL,1010 mL-1,4周为1疗程,至少回输3次(1/4疗程),回输最多的120次(10疗程)。

    2.5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2.5.1临床疗效(1)82例有可测量病灶患者可评价OR。3例CR(鼻咽癌、恶性黑色素瘤与结肠癌局部治疗各1例),7例PR(鼻咽癌2例,原发性肝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直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各1例)。OR为12.2%(10/82)。(2)31例有不可测量病灶胸腹水的患者可评价RR。7例胸腹水消失(有效病例)。RR为22.58%(7/31)。(3)145例患者均可评价CBR:卡氏评分增加≥20分70例(61.95%,70/113);疼痛减轻≥50% 25例(40.98%,25/61);体质量增加≥7% 52例(46.02%,51/113);胸腹水减少但未消失15例(48.39%,15/31)。总CBR为50.44%(57/113)。(4)32例术后患者中6例DFS 2年(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各2例,骨肉瘤与乳腺癌各1例),5例>1年(胃癌与肝癌各2例,结直肠癌1例)。

    2.5.2不良反应回输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热(24.14%,35/145),未出现高热反应;其次是皮疹(10.35%,15/145),5例(3.45%)出现一过性寒战,肌注异丙嗪后缓解,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恶性肿瘤在各种死因中排第2位。多项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之所以能够在体内增殖、转移,主要原因是肿瘤缺少非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等能激活T细胞的分子,不能被T细胞识别,而无法激活T细胞介导的主动免疫。而今,恶性肿瘤的过继性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临床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等细胞治疗已经成功用于某些肿瘤的冶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体外增殖数量少、细胞杀瘤活性低、不良反应大等,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CIK细胞是以CD3+CD56+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是一种非MHC限制性的高效溶肿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目前临床所用CIK细胞主要是以CD3+/CD8+和CD3+/CD56+为主的异质性细胞[6]。童春容等已经将CIK细胞用于临床白血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7]。

    DC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激活幼稚T细胞,并且它抗原递呈能力比B细胞和巨噬细胞强100倍,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将负载抗原的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促进DC与CIK细胞成熟[5],并可促进CIK的增殖和功能,其机制可能为:(1)成熟的DC表面的大量树枝状突起可使其负载肿瘤抗原并呈递给CIK细胞;(2)激活后的DC分泌IL12、IL18及IFNγ等细胞因子,刺激Th0、Th2 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并强烈激发Th1型特异性免疫应答;通过MHC Ⅱ类分子途径将外源性的肿瘤抗原呈递给CD8细胞,同时还提供充分的共刺激信号。 笔者认为,DC有可能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而DCCIK治疗可作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

    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递增,CIK细胞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例增高,与培养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诱导活化后的细胞既具有T细胞标志(CD3),也有NK细胞表面标志(CD56),因而兼有T淋巴细胞抗瘤活性和NK细胞非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将DC细胞与ClK细胞共培养,可进一步促进ClK细胞的增殖,增殖倍数约为3~4倍,这为CIK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笔者认为DC和CIK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引起DC和CIK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共培养DC和CIK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出大量的特异性的CD3+ CD56+细胞,并具有杀瘤活性强、杀瘤谱广泛、非MHC限制性的特点。

    笔者将诱导活化12~15 d后的DCCIK细胞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回输,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表明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能明显提高癌症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抗HBV-免疫疗法—乙肝患者的新希望
艾易舒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
PROSTVAC-VF免疫疗法降低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率
癌症免疫疗法与癌症疫苗的研制进展
FDA核准利用树突细胞治疗糖尿病新方法进行临床一期安全性检测
 

最新文章

更多

· 食管癌分期治疗及生存期
· 氟他胺联联合双膦酸盐等...
· 氟达拉滨+马利兰基因造血...
· 紫杉醇周疗方案在乳腺癌...
· 肿瘤光动力治疗的研究现...
· 2010年度肿瘤研究治疗的进展
· 治疗卵巢癌的新药和展望
· 光动力疗法治疗恶性肿瘤
· PHOTOFRIN光动力治疗晚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

推荐文章

更多

· 食管癌分期治疗及生存期
· 氟他胺联联合双膦酸盐等...
· 氟达拉滨+马利兰基因造血...
· 紫杉醇周疗方案在乳腺癌...
· 肿瘤光动力治疗的研究现...
· 2010年度肿瘤研究治疗的进展
· 治疗卵巢癌的新药和展望
· 光动力疗法治疗恶性肿瘤
· PHOTOFRIN光动力治疗晚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

热点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