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研究中老年人空腹血糖和相关指标的关系,对1477名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空腹血糖、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尿酸、胰岛素、血压和体质 指数(BMI)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总胆固醇、血压和BMI与血糖的交互影响有显著性意义;高血糖组人群的总胆固醇、血尿酸、血压和体质指数高于正常血糖组;血清总胆固醇、血尿酸、血压、BMI、年龄、腰围、臀围等因素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多因素逐步回归法提示影响血糖的主要因素有年龄、BMI、总胆固醇和舒张压。
关键词:空腹血糖;Ⅱ型糖尿病;中老年人健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中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正逐步提高。由于Ⅱ型糖尿病往往经过7~11年的无症状阶段才出现较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有相当数量的患者甚至在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就医,因此,对健康的中老年人群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及时发现隐性糖尿病病人,并研究血糖异常与血脂、血压、体质指数(BMI)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而且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本研究对1477名中老年人的空腹血糖及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
1 调查人群和方法
1.1 人群 华南某高等院校40岁以上的在职和离退休教工1477名,其中男性740名,女性737名。抽取早晨空腹静脉血3ml,分离血清,测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尿酸。 1.2 体格测量 受试者脱鞋、免冠,仅穿单衣测身高体重; 分别在肋骨下缘和髂前上嵴的中间水平面及股骨粗隆水平面上测量腰围、臀围,精确度达0.2cm;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 水银柱式和经校正的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统一换算成mmHg单位。 1.3 测定方法 用酶氧化法测定血清葡萄糖,放射免疫法测胰岛素(上海同济大学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所提供药盒)。比色法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血尿酸。 1.4 统计 所有得到的资料数据输入EXCEL程序,建立数据库,用SPSS8.0计算各类频数,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空腹血糖的年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血糖水平见表1。结果显示,空腹血糖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经ANOVA分析,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极显著的意义(P<0.01)。
表1 不同年龄性别空腹血糖浓度(x±s) mmol/L
年龄 (岁) |
n |
男 |
女 |
合计 |
40~ |
512 |
4.347±1.234 |
4.022±0.975 |
4.157±1.101 |
50~ |
352 |
4.412±1.333 |
4.675±1.684 |
4.559±1.542 |
60~ |
447 |
4.920±1.291 |
4.929±1.354 |
4.924±1.316 |
70~ |
166 |
5.263±1.332 |
5.743±2.291 |
5.417±1.708 |
合计 |
1477 |
4.071±1.333 |
4.552±1.495 |
4.627±1.627 |
2.2 各年龄组血糖分布 按WHO标准将空腹血糖水平分为3组,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如附图。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高于正常值的比例逐步升高,40~岁年龄组高血糖的患病率为5.9%,到70~岁年龄组,该比例升高到27.2%。
2.3 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空腹血糖异常通常伴随有血脂、血压等其它指标的异常。以空腹血糖5.83mmol/L为正常值上限,≥7.8mmol/L为诊断糖尿病标准,将观察人群分成3组,再按其它指标的诊断标准分 组,用RXC析因分析评价各指标间的交互影响,结果见表2。
表2 血糖异常与其它指标异常的交互影响
指标 |
血糖(mmol/L) |
P |
≤5.83 |
5.84~7.79 |
≥7.8 |
甘油三酯 |
≤1.82 |
1002 |
97 |
24 |
NS |
(mmol/L) |
≥1.83 |
303 |
29 |
10 |
|
胆固醇 |
≤5.98 |
1124 |
100 |
26 |
<0.05 |
(mmol/L) |
≥5.99 |
178 |
26 |
8 |
|
尿酸 |
≤420 |
1186 |
112 |
29 |
NS |
(mmol/L) |
≥421 |
116 |
14 |
5 |
|
血压 |
正常 |
985 |
82 |
31 |
<0.01 |
临界 |
59 |
6 |
0 |
|
高血压 |
181 |
28 |
27 |
|
单收缩压高 |
43 |
8 |
3 |
|
BMI(m2) |
≤25 |
989 |
80 |
19 |
<0.01 |
≥25.1 |
289 |
46 |
15 |
2.4 高血糖组其它指标的改变 以5.83mmol/L为正常值上限,将人群分为正常血糖组和高血糖组,用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其它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高血糖组的总胆固醇、尿酸、血压和体质指数均高于正常血糖组,前者的甘油三酯水平虽稍高,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表3)。
表3 高血糖组的其它指标改变(x±s)
组别 |
甘油三酯 (mmol/L) |
总胆固醇 (mmol/L) |
胰岛素 (U/ml) |
尿酸 (μmol/L) |
收缩压 (mmHg) |
舒张压 (mmHg) |
BMI |
正常血糖组 |
1.135±0.673 |
4.8 41±1.124 |
27.60±13.21 |
289.0±91.2 |
129.5±17.9 |
80.6± 9.9 |
23.025±2.985 |
高血糖组 |
1.403±0.895 |
5.130±1.334 |
27.08± 9.76 |
306.2±87.2 |
138.4±22.3 |
84.0±14.5 |
25.160±3.362 |
P |
NS |
<0.01 |
NS |
<0.05 |
<0.01 |
<0.01 |
<0.01 |
2.5 多因素相关分析 选择年龄、体质指数、腰臀围、血脂、血压等10项指标作为高血糖的候选相关因素,经直线相关分析后,筛选出7个因素有极显著性意义,1个因素有显著性意义,血清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浓度未观察到显著性意义,详见表4。再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空腹血糖水平为因变量(),其它各因素为自变量(X1~X10),逐步引入 -剔除(stepwise)各有关因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年龄,被优先引入方程,建立模式(Model)1;随后引入BMI、总胆固醇、舒张压,逐步建立Model2、Model3、Model4。模型4的偏回归系数见表5。根据模型4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0.664+0.03713(年龄)+0.03826(BMI)+0.07344(总胆固醇)+0.00788(舒张压),其余因素经统计检验无显著性意义而被剔除。
表4 空腹血糖与多因素的直线相关分析
指标 |
直线相关系数(r) |
P |
甘油三酯 |
0.025 |
NS |
总胆固醇 |
0.086 |
<0.01 |
尿酸 |
0.127 |
<0.01 |
收缩压 |
0.175 |
<0.01 |
舒张压 |
0.101 |
<0.01 |
BMI |
0.111 |
<0.01 |
年龄 |
0.301 |
<0.01 |
腰围 |
0.236 |
<0.05 |
臀围 |
0.318 |
<0.01 |
胰岛素 |
0.035 |
NS |
表5 空腹血糖与多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变量 |
偏回归系数 (b) |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 (β) |
t |
P |
常数 |
0.664 |
|
1.655 |
0.098 |
年龄 |
0.03713 |
0.288 |
11.331 |
0.000 |
BMI |
0.03826 |
0.082 |
3.136 |
0.002 |
总胆固醇 |
0.07344 |
0.059 |
2.352 |
0.019 |
舒张压 |
0.00788 |
0.058 |
2.231 |
0.026 |
3 讨论
Ⅱ型糖尿病发病的特征之一是其隐匿性,据报道,我国只有四分之一的Ⅱ型糖尿病病人因有自觉症状而就医,其余四分之三的病人并不认为自己患糖尿病,直至普查时才发现[1 ]。国内诊断糖尿病一直沿用WHO1985年的标准(空腹血糖≥7.8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 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1997年7月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断及分类专家委员 会推荐,在流行病研究中只根据空腹血糖作出诊断,以使患病率的诊断标准化。即空腹血糖 ≥7.0mmol/L时可诊断为糖尿病,6.1~7.0mmol/L(110~125mg/dl)之间 的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IFG)[2]。有研究认为,仅以空腹血糖值判定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不会使真正的病人漏诊。却大大简化了筛查步骤,有利于推动糖尿病普查[3]。但目前国内尚未开展应用。Ⅱ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脂肪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国内外研究都报道,高甘油三酯血症是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一个强危险因子[4]。本研究是普通人群的健康体检,绝大部分患者为初次发现血糖升高,并尚未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虽然发现高血糖人群中的甘油三酯平均浓度稍高于血糖正常的人群,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糖异常先于甘油三酯升高。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并及时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对改善血脂代谢,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益。另外,本研究还发现高血糖人群的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不能排除总胆固醇与糖代谢紊乱的密切关联。高血压与Ⅱ型糖尿病同属于胰岛素抵抗综合症,通常50%的老年Ⅱ型糖尿病病人伴有高血压[5]。本研究证实,血压和血糖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有极显著性意义,高血糖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分别为138.4和84mmHg,分别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的129.5和80.5mmHg。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得不到有效控制,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无论从流行病学、临床,还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肥胖与Ⅱ型糖尿病密切关系[6],在美国的Pima印第安人的前瞻性研究中,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呈等级相关。肥胖和高脂肪膳食引起的血浆脂肪酸浓度升高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7]。我国Ⅱ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明显肥胖者少见,但亦呈超重和肥胖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体质指数(BMI)对血糖的交互影响有极显著性意义。正常血糖组的BMI为23,而高血糖组则为25.2,说明体重控制对中老年人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 由于Ⅱ型糖尿病发生的隐匿性和阶段性,在空腹血糖超出正常范围的初期,已出现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趋势。上述结果说明,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超重或肥胖的高危人群定期普查空腹血糖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