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目前尚无疗效理想的治疗药物,希望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维护机体内环境脂质代谢、能量代谢和抗氧化物的平衡,促使机体保持在适应性反应阶段,延缓、阻止脂肪性肝病的病情进展。
二甲双胍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均为胰岛素受体激动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用于治疗脂肪肝。动物实验发现,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肝脏脂肪沉积、转氨酶恢复正常、血脂下降。多组临床应用结果显示,患者体重减轻,肝功能恢复。仅1组资料报告,治疗前后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肝组织脂肪沉积减轻,炎症指数下降,纤维化改善分别为30%、20%和10%。但有的报道提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肝功能出现反复,并可引起血清乳酸水平增高,组织学改善不明显。噻唑烷二酮类(马来酸罗格列酮)在动物实验及少数脂肪肝患者的应用中,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转氨酶异常,部分患者获得肝脏组织学的好转,但存在潜在肝毒性的问题。
ω-3脂肪酸对肥胖伴血脂升高的脂肪肝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动物实验显示,ω-3脂肪酸通过提高肝脏脂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增加血液流动性,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促进脂质代谢,减少脂质在肝脏的沉积;其抗氧化的特性具有保护肝脏、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临床治疗24例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的患者,24周后B超复查8例显示脂肪肝复常。目前该药在我国尚处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是维生素B15的有效成分,具有促进胆碱合成、肝脂肪分解、抑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合成的作用。1项多中心随机双盲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证实,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有明显的降脂作用,有效率达67%以上,B超脂肪肝影像学检查总有效率为51.67%,无严重不良反应。
吉非罗齐是过PPARα激动剂,通过调节脂蛋白代谢促进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取、转运、氧化利用,保持细胞内环境脂质平衡。动物实验发现,吉非罗齐上调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酰基辅酶A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A1的表达,显著降低肝脏脂质含量,血清转氨酶的水平。然而,46例脂肪肝伴血脂升高的患者用吉非罗齐治疗后,仅血脂显著下降,肝细胞脂质沉积、炎症和纤维化并未获得改善。降脂药存在肝肾毒性及药物依赖性。
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必需磷脂通过激活磷脂依赖性脂解酶的活性,以及本身所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促进线粒体膜修复、肝组织中沉积的脂肪清除。125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接受必需磷脂治疗,6粒/d×84d,78例肝功能恢复正常(62.4%),血脂及B超检查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长期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熊去氧胆酸具有促进胆酸代谢,抗氧化、护肝和免疫调节作用。24例患者治疗1年,多数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下降,脂肪沉积减轻。其他2项研究报道有生物化学指标的明显改善,但无组织学相关资料。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物之一,对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致关重要。动物实验证实外源性补充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托莫兰)可以减轻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活性氧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诱导表达、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Bcl-2、核因子-κB P65表达,抑制脂肪性肝炎病理性肝细胞的凋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肝脏功能与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脂肪肝患者能有效的降低转氨酶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
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的作用。治疗脂肪肝患者显示转氨酶降低,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病理检查肝组织学有所改善。
中药治疗脂肪肝研究报道甚多,但缺乏临床观察资料。动物实验发现虫草菌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适度上调大鼠肝脏解偶联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改善脂代谢及能量的平衡,预防和治疗实验性大鼠脂肪肝。
在基础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结合患者的主要矛盾,酌情选用相关药物辅助治疗。由于入组的标准、观察指标、试验终止时间各不相同,没有随机对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报道,目前尚无可以推荐的治疗脂肪肝的方案。上述药物仅供参考,其安全性、有效性都需要临床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