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氧喹胶囊与CA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2009-09-20 14:47:28 作者: 新特药房 来源: 新特药网 浏览次数: 39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简介: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6O%~8O%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治疗多采用以化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近年来,化疗方案的组成中以多药联合为主。联合用药毒副作用明显增加,往 ...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6O%~8O%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治疗多采用以化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近年来,化疗方案的组成中以多药联合为主。联合用药毒副作用明显增加,往往导致患者不能忍受而中断治疗。毒副反应低.安全性及耐受性好,疗效高的新药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氯氧喹化学结构为7-氯-4-氧代-喹啉,Ⅲ 期临床实验表明氯氧喹治疗晚期、复发性或老年性NSCLC病人与常规的一线方案有相似的疗效,一年存活率达42%,毒副反应低,安全性及耐受性好,用药方便。化学结构为7-氯-4-氧代-喹啉,Ⅲ期临床实验表明氯氧喹治疗晚期、复发性或老年性NSCLC病人与常规的一线方案有相似的疗效,一年存活率达42%.毒副反应低,安全性及耐受性好,用药方便。 目的 比较氯氧喹胶囊与CA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探讨氯氧喹胶囊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通过对5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氯氧喹胶囊治疗,5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目前广泛应用与非小细胞肺癌的CAP方案治疗的临床对照试验。 结果 两者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异。毒性反应氯氧喹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氯氧喹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氯氧喹单独用药可能比联合用药毒性低,生活质量高,且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讨论 氯氧喹胶囊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喹啉类抗肿瘤药。经研究证明可损伤癌细胞DNA模板;使癌细胞溶酶体增大增多,导致破裂,释放多种水解酶,致使癌细胞自溶死亡,并能激活肝内微粒体P450酶,与5Fu、CTX合用可减少毒性,提高疗效。 本文近期疗效:氯氧喹组及对照组病人有效率分别为14%及l6%,复治病人有效率分别为l6%及l2.5%。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本文氯氧喹及对照组疗效与上述报道均较低,其原因为多数病人均有广泛转移;患者年龄较大,中位年龄试验组65.5岁,对照组62岁。试验组复治25例,对照组复治l6例。 氯氧喹组总不良反应例次少,程度轻(P<0.01)不需进行任何对症处理能缓解。而对照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45例次,需用G-CSF l例、输血2例及其他升白药13例。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7l例次,消化道不良反应需用恩丹西酮、康泉等药物治疗达36例。故氯氧喹胶囊治疗肺癌病人的耐受性、安全性良好。氯氧喹组疗后病人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症状总计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显示对照组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明显,而试验组治疗后症状有缓解,治疗后试验组体重有增加,对照组体重下降明显(P<0.01),可能是因为对照组消化系统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大,使患者食欲下降、乏力加重,从而导致体重下降。
氯氧喹胶囊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原因分析如下: (1)患者耐受性好,病情稳定的患者无须住院治疗,减少了患者的思想负担。 (2)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现骨髓抑制,尤其无胃肠道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及间歇期间均不影响饮食。 (3)缓解疼痛:疼痛使患者易产生焦虑、忧郁、困惑和孤独等情绪,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和治疗信心,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对于肿瘤患者的疼痛治疗是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乃至提高临床治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大鼠光热法、福尔马林法四种疼痛模型证实,氯氧喹具有阵痛作用。初步研究确定氯氧喹属于中枢性镇痛药,可能是影响缰核对痛觉的调制,初步证实氯氧喹的镇痛作用无躯体依赖性。氯氧喹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有可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肺癌患者处于免疫功能抑制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时间。化疗对非小细胞等肿瘤患者细胞免疫系统的影响已经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多数认为化疗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根据Nakamura H 等的研究结果发现,CD4+/CD8+下降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明显较差。曲亚琴等通过对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常规方案化疗及氯氧喹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的数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了氯氧喹在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T淋巴细胞亚群值方面优于常规化疗法。氯氧喹既能杀伤癌细胞.又能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T 细胞及NK细胞抑制状态具有帮助恢复的作用,使细胞免疫功能改善。 在生存时间、生活质量与化疗不良反应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是化疗方案选择的重要指导思想,本研究认为氯氧喹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取得与常规一线治疗方案的相似疗效,而且毒副反应较少,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尤其适合老年患者。但对生存期的影响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对治疗老年患者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