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医疗决策都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1]。20 世纪90年代初露锋芒的循证医学尤其是循证肿瘤学,在21 世纪初越发显现其魅力与成熟。就肺癌临床研究领域来说,大量设计严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出现和遵循循证医学基本原则建立的临床指引,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改变我们对肺癌的诊断治疗策略和临床实践,结果使医生越发变得理性,肺癌患者越发得到更好的医疗照顾[2]。然而在分享世界同仁肺癌循证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中医肿瘤学领域为肺癌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贡献太少,至今仍然缺乏以高可信度证据为原则、以循证医学为灵魂的肺癌中医药临床指引。中医有它的特殊性,上千年的中医治疗,多是各人的经验积累,治疗方法更多的强调的是个体化治疗,因此缺乏大规模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仅凭经验的医疗思维定势和缺乏协作的个体化治疗行医作风,影响中医防治肺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和国际推广。 (一) 研究目的 以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为研究对象,对中医药治疗方案进行研究。旨在明确:第一,中医药对术后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1、2年生存率、复发转移率、无病生存期的影响;第二,中医药治疗对中医证候的影响;第三,中医药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第四,3年,5年生存期的观察(后续研究)。 (二) 课题设计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部分双盲的临床试验方法,将术后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分为三组,三组的西医治疗方案相同,均采用NP或TP方案进行术后的常规化疗,在此基础上再随机分为益肺清化膏组、参一胶囊组、安慰剂对照组,观察时间为2年,终点指标为1、2年生存期、复发转移率、无病生存期。同时进行生存质量、免疫功能的观察。 (三) 质量控制 研究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严格药品管理;数据管理;审查研究者的资格,保证受试者的依从性,知情同意书的正规签署,入组、出组报告的统一管理等等。 1. 本研究采用了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极大的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循证医学证据级别。 2. 在量表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国际公认的并有正式中文版发表的FACT-L V4 .0 中文版量表来弥补既往临床研究中以卡氏评分来替代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方法。该系统是由一个测量癌症病人生命质量共性部分的一般量表(共性模块)FACT-G 和一些特定癌症的子量表构成的量表群,目前已有正式的中文版发行,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量表的中文版对肺癌术后患者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反应度,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3. 聘请独立的第三方统计人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统计教研室)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统计报告,以确保统计方法的准确无误、真实可靠。 4. 数据管理聘请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北京迈德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数据管理工作。根据临床试验方案和病例报告表进行了Epidata 数据库的建立及调试,录入人员采用独立双份录入并核对后,对有疑问病例报告表发出疑问表21 份(每个中心1 份),并根据回复修订了数据库,最后对数据库进行锁定。 (一) 研究目的 以非手术Ⅲa—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为研究对象,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药治疗两套方案进行系统性评估,评价中药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并观察中药对西医治疗的放、化疗完成率和实体瘤客观疗效的影响作用。 (二) 课题设计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的方法,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为三组,单纯中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单纯西医治疗组。其中中西医结合组(化疗+中药参一胶囊)和西医治疗组(化疗+安慰剂)之间的对比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中医组(华蟾素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以上三药交替使用,或单独使用)与其它两组之间的对比研究采用非随机、同期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观察时间为2年,终点指标为1、2年生存期、中位生存期。 (三) 质量控制 本研究将质量控制措施贯穿于临床试验的各环节,课题组专设监察小组和质控员,研究人员有明确合理的职责分工,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人员培训和数据管理计划。此外,临床研究的伦理管理、人员结构、经费预算等重要环节等都保障了课题顺利实施。 本研究共入选Ⅲa—Ⅳ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首治患者共586例进入临床试验,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入组414例(治疗组199例,对照组215例),同期非随机入组中药治疗组173例。入选时在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病理类型、分期等多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经典的RCT临床研究运用到中医临床研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①很难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只考虑一两个因素的RCT临床研究人为地分割了中医药的疗效与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过程的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很难实现辨证论治原则的应用。所以说中医药作为一种复杂干预手段,不适合用评价单一因素的设计方案。②存在伦理学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许多肿瘤病人都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甚至有些晚期肿瘤病人只能依赖于中医药治疗,此时,随机盲法的设计就不符合伦理。③临床可操作性差,无法确保患者的依从性:在中国,几乎所有的肿瘤病人都接受过中医药治疗,单纯西医治疗组和能严格按照试验方案服用中药的患者入组的困难极大,也不能确保患者的始终依从。 四、 展望
[1] 聂玉梅, 钟睿. 循证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实用癌症杂志, 2006 , 21: 329-332.
|
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循证医学研究简介: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 ... 关键字:非小细胞肺癌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