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手段,但是,其安全性却让很多患者放心不下。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近期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间,13.14%的人最关注药物的副作用。解放军第302医院门诊副主任李琳指出,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进行监测,可以促进用药的进一步合理化,减少用药风险,且当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总体上是安全的;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只要患者服药期间加强监测、随访,就可以确保安全。 李琳强调,在抗病毒药物中,核苷类似物的副作用虽然相对于干扰素来说要小得多,但还不是“绝对安全”,耐药仍然是许多患者的“心病”,但患者大可不必“谈耐药色变”。首先,随着近年来新药的不断问世,即使乙肝病毒对某一种药物产生耐受,医生手中也还有其他新式“武器”可供选择;其次,通过加强随访、定期监测,可以明显提高药物的长期安全性和疗效。 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判断耐药和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具体说来,处在病情波动期的患者每月应复查1次,内容包括乙肝病毒DNA水平、肝功能等;进入稳定期后,患者也要每3个月监测1次。此外,医生在治疗期间还应根据用药情况及患者的具体病情增加相应的检查。 李琳介绍说,新的研究表明,e抗原阳性患者服用抗病毒药替比夫定24周后,如果检测不到乙肝病毒DNA,到治疗第3年时,耐药发生率仍将处于6%的低水平。也就是说,医生借助乙肝病毒DNA检测可以预测耐药的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患者,还可以提前加以管理。他表示,我国目前60%的慢性乙肝患者e抗原为阳性,对他们而言,最合理的治疗目标就是“双达标”,即乙肝病毒DNA和e抗原都转为阴性。一旦实现了双达标,再巩固治疗一年,就有望最终实现科学停药,此后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会很低,病情反复的几率也会小得多。几项大的研究显示,服用24周替比夫定的e抗原阳性患者,如果乙肝病毒DNA呈阴性,两年后乙肝病毒DNA仍然检测不出的几率接近90%,日后实现双达标的可能性接近50%。 李琳指出,由于现有的药物还都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只是抑制其复制,因此从理论上讲,病毒确有可能变异并形成耐药,而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耐药风险还会逐渐增加。所以,解决耐药问题及潜在安全隐患的最好办法,或许就在于实现科学停药。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就是要先实现双达标。为此,理想的抗病毒治疗必须能够“两线作战”,即一方面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促进e抗原消失或转换为e抗体。 |
慢性乙肝治疗应定期监测病毒DNA水平简介: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手段,但是,其安全性却让很多患者放心不下。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近期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间,13.14%的人最关注药物的副作用。解放军第302医院门诊副主任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推荐文章更多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