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纠正高脂血症,有利于减少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钠)是第三代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最安全而强效的降脂药物之一。现将本院2008年1月至12月应用立普妥治疗高脂血症60例的结果报告如下,以评价阿托伐他汀的调脂作用和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年龄40~80岁原发性高脂血症病人,经最少2周单纯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控制无效者。高脂血症诊断,依据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近2周内2次空腹血清TC≥5.72mmol/L;LDL-C≥3.64mmol/L;或合并TG≥1.70mmol/L、≤4.5mmol/L。除外肝、肾等疾病及内分泌疾患所致的继发性高脂血症。60例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脂血症病人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0~80岁,平均(52.68±9.89)岁。 1.2 方法 服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公司生产,每片20mg),20mg/d,晚睡前1次顿服,疗程12周。治疗期间病人保持治疗前的饮食习惯,不用其他干扰血脂代谢的药物。 1.3 指标检测 治疗前后均化验血清TC、TG、LDL-C、H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血肌酐(Cr)、GLUC、血常规、尿常规等。血脂测定在严格质控条件下进行,采取空腹12h过夜的血标本,及时分离血清,用上海生化试剂研究所提供的酶试剂及方法进行测定。所有观察项目均于治疗前、给药后第12周末各检查1次。同时询问并记录有无胃肠道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1998年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判定。显效:达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0%;LDL-C下降≥20%。有效:达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10%~20%;TG下降20%~40%;LDL-C下降10%~2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恶化:达以下任一项者:TC上升≥10%;TG上升≥10%,LDL-C上升≥1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血脂水平分析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服药12周末,TC、TG、LDL-C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2.2 临床疗效与TC、TG、LDL-C指标分析 见表2。表2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变化与疗效关系(略)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病人均未出现肌痛症状。阿托伐他汀组2例出现腹胀,一过性ALT升高1例。 3 讨论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1]。他汀类已成为有效防治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手段。立普妥是最新一代人工合成的强效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内的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血清脂蛋白浓度,并通过增加细胞表面的肝脏LDL受体以增强LDL-C的摄取和代谢,减少LDL-C的合成及其微粒数,从而降低LDL-C和TC,并有降低TG的作用,HDL-C也有轻度升高。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有明显调脂作用外,还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的特性,抑制血小板血栓的形成以及抗炎症反应,故有很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值得注意的是,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应用大剂量的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同时,肝功能转氨酶升高、骨骼肌病变的危险也随之增高。尤其老年人多器官功能均有所下降、代谢效率降低,对于药物的耐受性下降,同时老年人为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多数病例同时接受多种联合用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增加他汀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老年人的调脂治疗尚需小心、谨慎,遵循安全、有效、适度、经济的原则[2]。 【参考文献】 |
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60例疗效观察简介:
【摘要】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的调脂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病人,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晚睡前顿服;均治疗12周,观察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使总胆固醇TC下降29.10%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