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肿瘤科医师对于目前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有何认识?为此,在第12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09年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学术年会上,《肿瘤周刊》选取数个热点话题,以CMT调查的形式,邀请多位肿瘤科医师发表他们的见解。 问题 1. 您对肿瘤分子标志物有何认识? 2. 在您的临床实践中,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应用情况如何? 3. 您认为肿瘤分子标志物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4. 调查对象: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史美祺 对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首先,以往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血清肿瘤标志物上,如癌胚抗原(CEA)对诊断是否罹患癌症或其可能的来源部位、是否复发转移等可提供一定帮助。其次,肿瘤组织的生物标志物如肺癌相关的ERCC1等,已与个体化治疗联系在一起,但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完全基于肿瘤分子标志物指导临床选择化疗方案还为时尚早。再其次,当今的分子靶向治疗在各种肿瘤治疗中均显疗效,而其正是建立在癌症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基础上。分子靶向药物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靶点,在发挥更强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大大减少。例如,吉非替尼(易瑞沙)治疗存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率可达90%以上,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达11个月以上,优于传统化疗。 在临床应用中,血清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诊断和判断有无复发转移,有时亦可预测治疗方案的疗效。在选择化疗药物时,肿瘤组织生物标志物主要用作参考,因为对生物标志物不敏感的化疗药物有时亦有效。而通过基因检测获得的基因突变结果,用于靶向药物治疗选择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因此,对有条件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我强烈推荐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预测疗效并对预后进行较好的评估。 在生物高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分子靶向治疗已把癌症治疗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将来,随着越来越多针对肿瘤信号传导通路的靶点药物的问世,晚期癌症就会真正成为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病,从而让晚期肿瘤患者能够名副其实地带瘤生存。 调查对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 蔡莉 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等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发现、诊断、高危人群筛查、良恶性鉴别、疗效观察、复发预测及化疗药物临床选择等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检测分子标志物具有简便、创伤小、测定结果定量客观、可重复测定以便动态监测、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和广泛应用。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同其他实验室检查一样也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这是由于肿瘤生物学行为具有复杂性,另外,检验过程和方法的差异亦会导致误差。为了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提高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选择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作联合检测并定期跟踪观察。对于可疑的检测结果还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影像学、病理学、细胞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结果,作出综合评价和正确分析。 随着肿瘤机制研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的抗体会不断出现,检测手段也会不断提高,今后会发现更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使肿瘤患者能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肿瘤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简介:
我国肿瘤科医师对于目前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有何认识?为此,在第12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09年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学术年会上,《肿瘤周刊》选取数个热点话题,以CMT调查的形式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