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鲁唑(力如太)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引起的血浆谷氨酸升高
2010-03-25 13:03:38 作者: 新特药房 来源: 互联网 浏览次数: 76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简介:
内容导读: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病因仍不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受累的缓慢进行性的变性病,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其中更以谷氨酸兴奋毒性假说突出。本研究通过测定肌萎缩侧索 ...
内容导读: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病因仍不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受累的缓慢进行性的变性病,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其中更以谷氨酸兴奋毒性假说突出。本研究通过测定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血浆谷氨酸水平,了解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途径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治疗药利鲁唑(力如太)干预是否会对血浆谷氨酸水平产生影响。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病因仍不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受累的缓慢进行性的变性病,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其中更以谷氨酸兴奋毒性假说突出。本研究通过测定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血浆谷氨酸水平,了解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途径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治疗药利鲁唑(力如太)干预是否会对血浆谷氨酸水平产生影响。 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选取1999年一2002年在门诊及住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病例1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orldFederationofNeurology(wry)ElEseorial诊断标准 即将3个区域同时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证据或2个区域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证据,病情进行性进展伴有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向下发展的病例作为人选对象。所有ALS病例均为散发。其中17例患者进行了血浆谷氨酸浓度的测定,对照组共7人(男5名,女2名),平均年龄(53.7±12.6)岁。为正常人或紧张型头痛患者 治疗方法患者人组后血浆标本后,进行利鲁唑(力如太)组和免疫治疗组开放性分组治疗。利鲁唑(力如太)治疗组:利鲁唑(力如太)5Omg/bid,口服;免疫治疗组:环磷酸胺(cyclophosphamidum)和地塞米松:环磷酰胺200mgbiw,×5周,静滴;同时地塞米松1Omg·d-1×10d,静滴,改地塞米松5mg·d-1×10d,之后改口服泼尼松递减。治疗1个月后留取血浆标本。 统计方法采用SPSSIO.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药物干预对血浆谷氨酸浓度的影响17例ALS 患者随访了血浆谷氨酸浓度,其中1O例经利鲁唑(力如太)治疗,7例经免疫治疗,结果显示利鲁唑(力如太)组治疗前后血浆谷氨酸浓度呈显著性下降;而免疫治疗组尽管能看到血浆谷氨酸浓度均值下降,但是其差异未达到统计学 Lucas报道鼠的视网膜在全身注射谷氨酸后,出现兴奋性毒性反应。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的神经递质,谷氨酸聚积在神经突触,当达到毒性浓度时可造成神经元的死亡,谷氨酸兴奋毒性学说也是ALS三大发病机制之一。Plaitakis等人认为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中存在谷氨酸代谢异常,其依据是发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血浆中谷氨酸水平增高,口服谷氨酸后,患者血浆谷氨酸浓度仍要比正常人高,推测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氨基酸转运和降解异常 在所有调节谷氨酸兴奋递质系统的药物中,利鲁唑(力如太)(氨基一2一三硫甲氧一6一苯并噻唑)是最突出的一个药物。国外通过两次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该药物可延缓AL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从而延长患者生存 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迄今为止,其确切的作用部位还不清楚,它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抑制谷氨酸的释放;也可能通过阻断电压依赖性的钠通道、影响G蛋白信号传递、减少NMDA(|7v.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受体的过度兴奋、减少钙内流而发挥突触后的作用。本研究显示,l0例接受利鲁唑(力如太)治疗的患者,血浆谷氨酸水平有显著下降,而在免疫治疗组,谷氨酸浓度变化不显著。研究再次证实尽管利鲁唑(力如太)作用环节不明,它确实作用于谷氨酸代谢途径,对体内谷氨酸代谢产生影响。。利鲁唑(力如太)治疗后血浆谷氨酸浓度下降,也证实了该药物作用于谷氨酸代谢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