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alidomide的作用机制 Lenalidomide属于新一类的口服抗癌药品,称为免疫调节药品(immunomodulatory drug;IMiDsâ),与thalidomide类似的是,它们都具有多重的作用,包含抗癌及抗发炎,其作用机转大致可分为免疫调节特性(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及非免疫调节特性两部份(non-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Thalidomide目前在美国只被核准用来治疗麻疯结节性红斑(ENL),对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尚在审核阶段;但是,在澳洲、纽西兰、土耳其及以色列,thalidomide已可用在标准疗法失败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但是,致畸胎仍是一个潜在的非常危险的副作用,所以,thalidomide的使用皆须在严密的监控下。Lenalidomide的优点,让许多大型研究陆续展开,而有些已到第三阶段(phase III),以下为分析lenalidomide在不同的癌症进行的研究。 (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多发性骨髓瘤为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B细胞疾病,患者的骨髓恶性细胞会不断的增生,导致正常细胞无法运作。依据卫生署数据显示,国人之发生率为每年十万人中有0.64人发生(男: 0.76人;女: 0.42人),在国人癌症中占0.36 %,而血液肿瘤则占了13.8 %。此病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5岁),仅有3%病患小于40岁。目前在美国,每年约有14000~15000个新患者,平均存活期为3~5年。目前高剂量的化学治疗加上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及存活率,但是,此类疾病的复发率高,而且可使用的救援治疗很少。 在一项lenalidomide的第二期临床试验研究1中,为了要将骨髓抑制作用减到最小,设计了不同的给药剂量,对于两组复发性、顽固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别投与20天25毫克及10天50毫克的lenalidomide(两组皆已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结果显示,25毫克组有较高的反应率(40%),与50毫克组(15%)比较起来。评估一年后无事件存活率(event-free survival)为30%,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为61%。 在另一项较大型的研究1则发现,每天总剂量均为30毫克,连续服用21天,以28天为一个周期,但分为一天服用一次,一次30毫克,及一天服用两次,一次15毫克,反应率比较起来,两组疾病类似,就所有病患有24%治疗反应率(包括6%完全缓解)。此外有趣的是原本单独使用lenalidomide无效的病患,如再加上dexamethasone则会有33%治疗反应率。至于副作用方面之骨髓抑制反应,一天服用一次30毫克组的显然较少。 对于新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lenalidomide可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不管是新的或是复发性的患者,研究显示,与dexamethasone或其它的药品并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是,与dexamethasone并用的疗法,可能会增加产生深部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机会,所以,对于高危险群,可加入低剂量的水杨酸(aspirin)来预防。其余血液方面的副作用,如第三级/第四级的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neutropenia),或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可以藉由调整剂量或暂时停止用药来改善。 (二)、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及其它恶性血液疾病(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nd other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为造血细胞的恶性疾病,患者常因红血球生成功能不佳而有贫血的现象,估计全美每年约有7,000到12,000个新的病例被诊断出来,可能发生于各个年龄层,但主要仍是六十岁以上族群居多。这些患者使用lenalidomide后显示,对于红血球生成细胞有恢复的效果,可以使他们不再依赖输血,尤其在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分类中,属于第五对染色体长臂间隙基因缺损者(5q31 chromosome clonal interstitial deletion),其治疗反应率为最佳。 在一项研究3中,43名需要依赖输血(32名)或具贫血症状(11位)的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患者,他们以28天为一治疗周期,分别每天使用25毫克、10毫克,及每天10毫克,但只使用21天,持续治疗16周,进行药物反应之评估。其中有24位(56%)患者对治疗有反应,在32位原需依赖输血的患者中,已有20位(63%)不需再输血,而原本11位不需依赖输血的患者,有1位血红素增加超过2 g/dl,有3位患者的输血依靠度降低了50%,患者血红素中位数为13.2g/dl (范围:11.5-15.8),追踪中位数为81周(范围:42-110)后,不需依赖输血的持续期中位数并未达到。如前所言,细胞遗传学与治疗反应率有明显关联性,其中治疗反应率最高为第五对染色体长臂缺损型(5q31.1 chromosome deletion)83%,其次为正常细胞核型57%,而其它异常核型的反应率仅为12%。 治疗期间因为白血球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有25位患者(58%)必须中断治疗或降低剂量;这也是本项试验中最常见的副作用,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65%,皆超过第三级)及血小板减少症(74%;54%超过第三级)仍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其它副作用则较轻微且少见。 Lenalidomide也被研究用于其它血液恶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变性(myelofibrosis)、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及Waldenstrom氏大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目前初步的研究结果都蛮令人振奋的。 (三)、实体肿瘤(solid tumors) Lenalidomide最初被用于研究的实质固态肿瘤为转移性恶性黑色瘤,虽然安全性够,但是得到的效果并不好,所以计划终止了。目前针对实质固态肿瘤的研究还包括非Hodgkin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胰脏、前列腺、脑部、肾脏、卵巢等部位的肿瘤。 |
Lenalidomide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简介:
Lenalidomide的作用机制
Lenalidomide属于新一类的口服抗癌药品,称为免疫调节药品(immunomodulatory drug;IMiDsâ),与thalidomide类似的是,它们都具有多重的作用,包含抗癌及抗发炎 ... 关键字:Lenalidomide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