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莫唑胺(泰道,TMZ)已成为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先与放疗联合,后辅助治疗)以及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GBM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的标准治疗方法。关于该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何?在200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有多篇研究论文对TMZ在脑胶质瘤以及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进行了探讨。
胶质母细胞瘤
来自印度孟买的瓦达萨达瓦拉(Wadasadawala)等报告,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接受放疗联合TMZ同步治疗以及TMZ辅助治疗后,5年生存率令人鼓舞。
2001年3月至2008年4月,研究者对81例新诊断的GBM患者(年龄11~73岁,平均49岁,肿瘤肉眼全切除40%,部分切除44%,活检16%)进行为期6周的术后放疗,并同步给予TMZ每日75 mg/m2口服,此后给予6周期的TMZ辅助治疗(第1个周期150 mg/m2,后改为200 mg/m2,连用5天,每28天为1周期)。患者接受常规临床影像学监测。
在所有患者中,68%的患者完成了全部6周期TMZ辅助治疗。患者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34%、24%、11%和11%,中位总生存(OS)期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18个月和16个月。多变量分析显示,完成全部6周期TMZ辅助治疗与生存期显著延长相关(P=0.000)。
研究还显示,患者对TMZ治疗的耐受性普遍较好,仅2.5%的患者出现3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5%的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
GBM贝伐单抗加伊立替康治疗失败后
加小剂量替莫唑胺依然有效
德国曼斯特大学的斯坦科维茨(Stankewitz)等发现,GBM患者经贝伐单抗(Bev)加伊立替康(Iri)治疗失败后,增加小剂量TMZ治疗仍能获得一定的缓解。
临床Ⅱ期研究表明,Bev加Iri治疗复发性GBM的客观缓解率超过50%,但缓解持续时间并不长。从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研究者对35例曾经过治疗的确诊GBM患者(年龄29~80岁,平均51岁;原发GBM 21例,继发11例),在Bev加Iri治疗至疾病进展(PD)后维持该方案治疗基础上增加低剂量TMZ(20 mg/d口服)。4周后进行MRI扫描,此后每6周扫描一次。如果MRI扫描未能进行,则认定患者出现PD。治疗直至PD或发生无法耐受的毒性反应。
所有患者曾接受56~60 Gy放疗,先前化疗: 5次2例,4次8例,3次15例,2次10例。
中位随访期为7(2~20)个月。4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14例患者疾病稳定(SD)至少2个月,17例患者出现首次PD。PR中位持续时间为3.5(2~5)个月,SD中位持续时间为5.0(2~1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0(2~13)个月。
治疗的毒性反应可接受,1例患者出现3级白细胞减少,1例出现3级血小板减少,3例出现无症状脑出血并须要延缓治疗,1例出现3级脓毒症,2例出现3级疲乏。
间变性胶质瘤
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安全可行
间变性胶质瘤包括AA、少枝胶质瘤(AOD)、少枝星形细胞瘤(AOA)等,由于组织学异质性以及不同的化疗、放疗敏感性,临床转归各异。对于间变性胶质瘤,目前仍无研究数据支持在放疗中增加化疗。不过,意大利西蒙内利(Simonelli)等报告,放疗联合TMZ治疗间变性胶质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者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51岁),经手术肿瘤全切9例,部分切除10例,活检9例,其中AOD 11例,AA 10例,AOA 6例,胶质肉瘤1例,1p19q丢失16例,患者中位KPS评分为90。患者接受局灶野放疗(每日剂量2 Gy,每周治疗5日,总剂量60 Gy),
并联合TMZ同步治疗(75 mg/m2,每周用药7日)续以6周期TMZ维持治疗(第1~5天200 mg/m2,28天为1周期)。
结果显示,1例AOD患者因脑水肿而中止TMZ治疗,1例AA患者因累积性骨髓抑制而延迟TMZ维持治疗。其他较严重毒性反应包括1例脊柱炎、1例3级表皮皮疹。较常见的轻度毒性反应为1-2级恶心、呕吐和虚弱。
中位随访18个月, 中位PFS期和1年PFS率分别为14.8个月和72.6%。1年OS为84.3%,中位仍在随访。
肺癌脑转移
替莫唑胺增强WBRT疗效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脑转移会增加病残率和死亡率。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马罗西(Marosi)等进行的一项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表明,TMZ联合全脑放疗(WBRT)可用于治疗NSCLC多发性脑转移。
该研究共纳入35例经病理证实NSCLC,伴未治疗、具可测量的多发脑转移的患者(年龄≥18岁),分成2组,A组13例给予WBRT,B组22例给予WBRT联合TMZ 75 mg/m2同步治疗后,续以6周期TMZ治疗(第1~14天100 mg/m2,28天为1周期)。研究主要终点为WBRT结束后10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客观反应。
毒性反应大多为血液系统,A组和B组分别发生3-4级血小板减少0和3例、白细胞减少0和1例、淋巴细胞减少12和7例。A组未发生严重的非血液系统毒性反应,B组发生2例一过性肝毒性反应。
A组和B组分别有10例和13例患者出现PD,虽然完成WBRT,但在进入评估10周前退出研究。有2例A组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PD,其他所有PD均为全身性。重新分期时,A组有2例PR、1例SD,B组有1例完全缓解(CR)、3例PR、6例SD。A组和B组的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40天和74天(P=0.027)。
脑胶质瘤
MGMT启动子甲基化不均一
GBM肿瘤组织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患者接受放疗联合TMZ同步及辅助治疗后生存率提高。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德尔梅斯特罗(Del Maestro)等发现,胶质瘤的MGMT甲基化存在镶嵌现象,会影响其对TMZ的治疗应答。
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其首要目标是评价术前每日TMZ 75 mg/m2治疗对脑肿瘤MGMT表达的影响,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耐受性以及胶质瘤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镶嵌现象。23例经MRI诊断为胶质瘤者,非随机进入研究和对照组。术中取不同部位的肿瘤标本,用甲基特殊PCR法查MGMT表达。
研究者发现,术前TMZ新辅助治疗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胶质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区域有很大的异质性,可以辨别出三种不同的甲基化模式:肿瘤所有部位无甲基化、肿瘤所有部位均高度甲基化以及混杂模式。
链接
替莫唑胺联合放疗:GBM患者获益逾5年
一项大型Ⅲ期临床研究——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与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EORTC-NCIC)继2004年发表循证医学Ⅰ级研究之后,最近公布了最终结果:GBM患者接受放疗联合TMZ同步及辅助治疗,中位随访5年后,其OS获益仍显著优于单纯放疗。论文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 2009 10(5):459]。
研究共纳入573例患者,随机给予单纯放疗或放疗联合TMZ治疗。中位随访2、3、4、5年时,TMZ组OS分别为27.2%、16.0%、12.1%、9.8%,放疗组则分别为10.9%、4.4%、3.0%、1.9%(P<0.0001)。TMZ治疗获益见于所有的临床预后因素亚组。MGMT启动子甲基化是TMZ治疗获益和预后的最强预测因素。
2009:关注替莫唑胺简介:替莫唑胺(泰道,TMZ)已成为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先与放疗联合,后辅助治疗)以及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GBM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的标准治疗方法。关于该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何?在2009年美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推荐文章更多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