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派罗欣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派罗欣治疗。肝脏组织损伤程度采用Knodell计分法、血清HBVDNA采用PCR技术及肝功能检测,并对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肝组织坏死及炎症程度均明显减轻(P<0.01),治疗后肝组织学活动指数改善率55.6%,门静脉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HBeAg血清转换率为50%(9/18)。结论:派罗欣治疗慢性乙肝可明显降低血清HBVDNA的水平,并改善肝组织的炎症及坏死程度,有利于肝功能的稳定。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干扰素; 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患病率较高,治疗难度大,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为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我院自2003年8月~2004年12月对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派罗欣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8例慢性乙肝患者均为2003年8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CHB,诊断依照2000年第六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西安)修订标准,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23~46岁,平均33.7岁。病例入选标准:(1)ALT80~200U/L,总胆红素<20.5μmol/L,血常规正常;(2)半年未接受过抗病毒、细胞毒性药物及免疫调节治疗;(3)无其他肝脏疾病;(4)HBV基因分型B型12例,B+D型4例,C型2例。全部病例HBeAg、HBVDNA阳性。1.2 方法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派罗欣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连续24周,治疗期间不使用降酶药物。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所有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6Ml。肝功能采用日本奥林巴斯2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每半月检测1次;病毒标志物检测采用ELISA法查乙肝十项;HBVDNA定量采用PCR技术;肝组织损伤程度采用Knodell计分法(HAI)[1]。1.3 疗效评价标准以治疗前后组织学的改变评估疗效,改善:HAI下降≥2;未改善:HAI变化为+1~-1;恶化:HAI上升≥2。1.4 统计学处理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计算法,配对资料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配对秩和检验。2 结果治疗前血清转氨酶升高3倍以内的9例,升高4倍以内者4例,升高在5倍以内者5例,18例治疗前血清转氨酶均升高(100%),治疗后15例恢复正常(83%),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18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病毒标志物变化见表2。18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后肝组织学活动指数改善率为55.6%(10/18),肝组织学HAI计分结果见表3。
3 讨论本文结果显示,肝功能转氨酶83%复常,有50%患者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表明派罗欣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效及控制肝细胞炎症的作用,另治疗前HBVDNA低水平复制者的疗效明显优于高水平复制者,符合干扰素的疗效与HBVDNA在体内复制水平有关这一论点[2]。肝细胞的炎症活性是可预期干扰素应答的重要指标。 本组病例中10例(55.6%)患者经治疗后,按Knodell法计分肝组织学活动指数下降2分以上,可确定为显效[3]。10例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均为G3、G4且HBVDNA基因分型均为B型,表明炎症分级≥G3及B基因型患者的应答效果较好,利于减轻病变活动、缓解病变进展[4],肝组织纤维化分级≥S3及B+D、C基因型疗效均不明显。本组病例中的门静脉炎症及纤维化改善不明显,由于缺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未能进一步深入观察派罗欣对此两种情况的治疗效果。本组病例缺乏随访资料,不能进一步观察肝功能、血清病毒标志物及肝组织的炎症、纤维化的动态变化。派罗欣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均属轻度和中度,白细胞、血小板在治疗期间下降,但在停止治疗后都可恢复到基线水平,实践表明不良反应事件类型和频率均与标准干扰素联合治疗相似[5,6]。总之,派罗欣优点在于安全、方便,主要与它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有关,与普通干扰素相比,它的吸收率更持久,清除率降低,半衰期长,每周仅需1次治疗,每周1次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末的病毒反应和持久病毒学反应率[7]。缺点在于价格过于昂贵,不能为多数患者接受。 |
派罗欣治疗慢性乙肝18例临床观察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派罗欣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派罗欣治疗。肝脏组织损伤程度采用Knodell计分法、血清HBVDNA采用PCR技术及肝功能检测,并对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