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词】 蔗糖铁;血液透析;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的临床表现,血液透析患者更为显著。目前,口服铁剂仍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补铁方式,而静脉用铁剂在国内的应用尚未普及,对此我们进行了临床的观察,比较静脉应用蔗糖铁与口服铁剂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年龄26-73岁,男 27例,女 19例,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每周透析2-3次,每次透析3-4h,均行碳酸氢盐透析,Hb 40-98g/L,红细胞压积(Hct) 0.110-0.299,血清铁蛋白(SF)≤500μg/L,接受rHuEPO及口服铁剂治疗(右旋糖酐铁片)3个月无效者,无感染(CRP检查正常范围),肝功能无异常,无失血性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并发症者,病情稳定至少1个月。 1.2 方法:给药方法: 1.3 观察指标:观察临床疗效指标包括血液学指标中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铁代谢指标中的血清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采血,每次均于血液透析前采血。 1.4 统计方法: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用非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静脉组25例,平均年龄(54.71±11.24)岁,平均透析时间(18.4±25.57)个月;口服组21例,平均年龄(57.51±12.75)岁,平均透析时间(20.63±23.15)个月。透析前静脉组与口服组患者年龄、性别组成、干体重、透析时间、血红蛋白、 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及疗效评价:静脉组和口服组治疗8周后Hb、RBC、Hct均有升高。静脉组患者Hb、RBC、 Hct明显升高,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而口服组患者虽然Hb、RBC、 Hct有所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RBC、HCT的变化及比较(略)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口服组比较△P<0.01,▲P<0.05 2.3 铁代谢指标的变化:静脉组和口服组SF、TSAT均有升高。治疗后静脉组患者SF、TSAT升高幅度明显,较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口服组患者SF、TSAT升高幅度小,与治疗前并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不良反应:静脉组有1例患者出现静脉炎症状,发生率4%,经处理后可继续静脉滴注蔗糖铁。口服组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达28.6%,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纳差、返酸、便秘等。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比较(略)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口服组比较△P<0.01 3 讨论 【参考文献】 |
静脉用蔗糖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疗效观察简介:
【摘要】 目的 比较静脉用蔗糖铁和口服右旋糖酐铁分别联合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存在贫血的患者分为两组,静脉组应用蔗糖铁注射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推荐文章更多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