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1,2]表明,自由基在脑出血后的继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应用于脑出血治疗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4月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5例,均符合1995年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 患者或其委托人知情同意,排除以下条件: ①发病时间超过72 h者; ②脑疝或深度昏迷;③伴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4~82岁,平均(62.5±10.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放射冠区20例,脑叶出血5例,脑干、小脑出血9例;出血量10~53 ml,平均(23.4±14.2) ml;按照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比标准,评分为(25.6±11.3)分。对照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5~85岁,平均(62.3±8.4)岁;出血部位:基底节、放射冠区17例,脑叶出血4例,脑干、小脑出血10例;出血量13~49 ml,平均(24.2±8.8) 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6.1±10.4)分。两组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给药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轻重、出血部位及出血速度、出血量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控制血糖及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注射粉针剂(商品名为必存,南京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共21 d。对照组仅常规治疗。 1.4疗效判断标准 按照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生活功能状态,依次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显效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有效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治疗期间记录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定时监测凝血、肝肾功能,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出血点。 1.5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21 d后,治疗组、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对脑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已经认识到急性脑出血病灶周边水肿区病理变化过程与急性脑梗死病灶周边半暗带的病理变化过程相似。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①由于血肿对周围脑组织以及微血管的压迫,使局部脑血流量很快降低,随着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局部脑血流量进一步下降,即在中心组织破坏区周围存在大范围的低灌注区,类似于缺血性卒中的“半暗带”,在低灌注或再灌注(血肿吸收后)的脑组织中,可通过启动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等反应系统,发生大量超氧阴离子等氧自由基[2,3]。 ②脑出血后损伤区发生明显炎症反应,浸润于病灶部位的变形,核白细胞的激活所发生的吞噬作用和呼吸暴发也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通过Haber-weiss反应,产生对细胞毒性更强的羟自由基。它除了可使蛋白质及其他有机分子变性外,还可与细胞脂质的疏水部分反应达成脂质自由基,脂质自由基又与构成细胞生物膜主要成分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酶起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胞膜、损害细胞完整性。此脂质过氧化反应发生的烷自由基等又进一步引起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损伤,即造成微粒体颗粒膨胀、变性、崩溃,线粒体凝聚、溶酶体膜脆性增加及通透性增强,导致水解酶释放等损伤,产生脑水肿[4]。此外,自由基还可导致脑组织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坏死,引起脑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脑水肿。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可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继发性神经元的凋亡[5]。根据其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氧化的原理及急性脑出血周围损伤的机制,我们把它应用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本文资料显示,对照常规内科治疗,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缺损评分获得明显下降,显效和有效患者的比例明显提高,而且使用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增加,反而减少,初步显示急性脑出血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效果优于一般常规内科治疗。 因此,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可以应用于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中。 [参考文献] [1]郭建文,兰万成,陈绍宏.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时间窗[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748-749. [2]任泽光,吴建中,尹可.高血压脑出血、后脑血流及自由基变化规律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209-212. [3]葛朝明.脑出血继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5,10(21):959-960. [4]王多姿,郭富强.脑出血血肿周围继发性损伤[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838-839. [5]齐跃,杨金兰,王新义.依达拉奉并丁咯地尔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5):3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