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急性脑梗死在恢复缺血区的血供时(即再灌注),部分患者反而会加重脑缺血性损害,使缺血期的脑细胞损害在再灌注期更趋严重,因此防治脑梗死后再灌注性脑损害的脑保护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依达拉奉(必存)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脑梗死在恢复缺血区的血供时(即再灌注),部分患者反而会加重脑缺血性损害,使依达拉奉(必存)依依达拉奉(必存)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0例是急性脑梗死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7~73(58.1±4.73)岁。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5~74(56.8±5.06)岁。诊断标准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选取发病在24h内的脑梗死患者(经脑CT或MRI证实),均为首次颈内动脉系统缺血,2组间发病时间、伴发病史、既往史、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经卡方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治疗方法2组均常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用2周,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共服2周。治疗组加用依依达拉奉(必存)30mg+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
1.3观察方法评分标准采用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以上的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的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的为进步;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以下的为无效或恶化。
2结果 2组患者的疗效评定结果见表1。治疗组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的患者均多于对照组,无效或恶化的患者少于对照组,经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急性脑梗死局部血管闭塞后,梗死中心区的神经细胞迅速坏死,但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级联反应,卒中后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几乎不可避免,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脑水肿形成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①黄嘌呤氧酶形成增加,在催化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并进而转变为尿酸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电子,为分子氧所接受,从而产生大量活跃的OH·; ②中性粒细胞激活; ③线粒体损伤导致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紊乱; ④儿茶酚胺的自身氧化。自由基不但引起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器膜及亚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破坏造成脑细胞广泛损伤,产生脑水肿,而且还可导致脑细胞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坏死,引起脑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脑水肿。故清除自由基,切断自由基连锁反应是治疗脑梗死的主要环节。
实验动物研究和临床试验都表明,依依达拉奉(必存)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能清除缺血周边和缺血再通部分产生的大量羟自由基,从而抑制神经功能障碍,另外,依达拉奉(必存)作为自由基捕获剂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症递质白细胞三烯的生成,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缩小缺血半暗带发展成梗死的体积,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抑制缺血性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此外它不影响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聚集,因此不会增加出血风险,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表明依依达拉奉(必存)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