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词】 棓丙酯注射液 血栓通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超早期尿激酶溶栓疗法对脑梗死效果肯定,但由于有严格的适应证及治疗时间窗,适用者少,尤其在山区基层医院还难以开展,而其他药物的疗效又尚有争议,在此情况下,笔者使用棓丙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并观察临床疗效,至今3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30例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脑CT证实为脑梗死。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1~80岁,平均62.5岁,有高血压病史者21例,糖尿病者5例,冠心病者4例,均除外由低血压所致脑供血不足的病例。其中多发性脑梗死8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8例,脑室体旁脑梗死2例,脑干梗死2例。 主要临床症状及发病时间: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步态不稳、半身麻木无力或活动障碍及口角歪斜,语言含糊、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反应迟钝等。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2]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30例病人中,轻型18例,中型9例,重型3例。3天以内21例,3~7天5例,7天~1个月4例。 对照组30例,临床症状、体征、脑CT等检查及诊断与治疗组相仿,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棓丙酯注射液(每支2 ml)6 ml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血栓通注射液(每支2 ml,含三七总皂苷70 mg)12 ml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两组其他辅助及对症治疗相同,两组均治疗14天后评定疗效,观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有:(1)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并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评定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痊愈,46%~90%为显著进步,18%~45%为进步,18%以下或增多不足18%为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为恶化。(2)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3)观察有无颅内或其他部位出血、有无过敏及发热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治愈率及显效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χ2=4.34,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 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注: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皮疹、药物过敏等副作用。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3]。溶栓是较理想的治疗,但绝非对所有脑梗死适合。特别在山区农村,患者就诊时往往已错过时机,或担心出血并发症,因而更难于开展此项治疗。 棓丙酯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棓丙酯,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苯甲酸丙酯。具有明显的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对抗花生四烯酸(A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比阿司匹林(ASP)更强、更快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增强纤溶活性,促进血栓溶解;降低全血比黏度和血浆比黏度,加快红细胞电泳速度。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动脉,增加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血流量及提高耐低压缺氧能力。能较强地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抑制毛细血管的炎性渗出。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适合基层使用。 |
棓丙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棓丙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棓丙酯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治疗,2周后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率及显效率均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