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放疗+cmna)20例,对照组(单纯放疗)2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似,放疗方法相同,均用常规分割,原发灶和颈转移灶剂量7000~7400cgy/35~37f/7~7.5w。治疗组放疗同时使用cmna每次800mg/m2,每周3次,从放疗开始连续使用至放疗结束。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肿瘤原发灶的完全消退率(cr率)分别为95.0%、85.0%,放疗剂量分别为4905.0cgy、5835.6cgy,颈转移灶cr率分别为89.5%、88.9%,放疗剂量分别为4500.0cgy、5342.8cgy,两组患者原发灶、颈转移灶达cr时的放射剂量不同,有统计学差异。毒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未见神经系统毒性。结论 cmna合并放疗对鼻咽癌有增敏作用,可提高近期疗效,降低疗效达cr时所需的放射剂量,无明显毒副反应。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甘氨双唑钠 放射增敏剂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入组条件 病理组织学证实、初治的中晚期鼻咽癌患者,有放疗适应证及可客观测量的病灶,疗前血象及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kps评分>80分,治疗前行ct或mri检查,治疗前无远处转移。 1.2 临床资料 将 4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用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56岁(21~70岁),病理类型:低分化鳞癌19例,未分化癌1例;对照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4岁(32~70岁),病理类型:低分化鳞癌18例,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临床分期按福州分期:治疗组ⅲ期11例,ⅳ期9例(t3~4,n0~3,m0);对照组ⅲ期13例,ⅳ期7例(t3~4,n0~3,m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原发灶肿瘤均采用6mv x线照射,常规分割,用适形挡铅技术同中心照射,颈部采用γ线和电子线照射,原发灶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剂量7 000~7 400cgy/35~37f,颈部预防剂量5 000cgy/25f。治疗组用药方法:cmna每次800mg/m2,用100ml 生理盐水溶解,30min静滴完,在0.5~1h内行放射治疗,每周一、三、五用药,至放射治疗结束为止。 1.4 观察指标 每周检查鼻咽肿瘤消退情况,在间接鼻咽镜中见鼻咽肿瘤消退,粘膜光滑后用鼻咽纤维镜复查核实,同时结合ct检查并记录肿瘤消退时的放疗剂量。颈转移灶通过体检记录,并配合b超检查评估。放射治疗增敏比(ser)即单用放射治疗达cr的剂量与合用cmna达cr剂量之比。毒副反应按who标准和rtog不良反应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方差齐性检验。 2 结果 2.1 原发灶及转移灶疗效 治疗组、对照组原发灶放疗结束时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5.0%(19/20)、85.0%(17/2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颈转移灶的cr率分别为89.5%(17/19)、88.9%(16/18),p>0.05。 2.2 疗效达cr时所需照射剂量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达cr时照射剂量比较(略) 两组原发灶疗效达cr的增敏比(ser)为5835.6/4905.0=1.19,颈转移灶达cr的增敏比(ser)为5342.8/4500.0=1.19。 2.3 毒副发应 两组患者毒副反应主要是皮肤、粘膜反应和白细胞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3周后白细胞下降可能与照射引起骨髓抑制相关,经升白治疗后恢复正常。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未发现神经系统毒性。 3 讨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生存率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死于肿瘤局部未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实体瘤含有对放射线抗拒的乏氧细胞[2]。乏氧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只有含氧细胞的1/3,对放射线的耐受性比有氧细胞强,因此在常规放射治疗时,这部分细胞不能被有效杀死,成为肿瘤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根源[1,3]。如何解决乏氧细胞对放射的抗拒,增加放射敏感性,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率,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
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简介:
配合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放疗+cmna)20例,对照组(单纯放疗)2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似,放疗方法相同,均用常规分割,原发灶和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