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西医结合 疗效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6例,男46例,女50例,年龄24岁~70岁,糖尿病病程6个月~20 a,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周~10 a,均符合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均有肢体麻木、发凉、针刺样疼痛、感觉麻木、走路不稳似脚踩棉花感、腱反射减退等临床表现,且除外其他病因。 2 治疗方法 将他们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每组48例,两组均在严格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及药物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肌肉注射,1次/d,以营养神经,前列地尔200 μ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点滴,1次/d,以改善微循环,2周为1个疗程。中西医结合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基础方药如下:黄芪30 g、生地30 g、山药15 g、丹参30 g、当归15 g、红花10 g、牛膝15 g、葛根20 g、川芎15 g,随症加减,1剂/d,分两次服,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对照。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明显改善。有效:自觉症状较前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较前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无改善。 3.2 两组治疗结果对照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效果(略)注: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 4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1],如代谢紊乱、血管障碍及神经因子分泌减少,其中微血管病变与神经病变发生密切相关,在高血糖长期刺激下,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化蛋白沉积,管膜狭窄,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血液粘稠度高及微循环障碍,加重了周围神经缺血缺氧。 本病中医辩证多属消渴、痹症、痿证范畴。屠庆祝[2]认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均可致肝郁气结,郁久积热,肝火肆虐,胃火中烧,伤阴化燥而成消渴病,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初期肝气郁结,脾郁不畅,气滞血瘀。消渴日久,阴亏气损,气损无力而血运不畅,津亏液耗,血涩不畅,从而瘀血内生。以上病理因素均可导致脉络受损、血瘀、络脉淤滞。气血运行不畅,则肌肤不仁、麻木、疼痛。 维生素B1结合三磷酸腺苷形成维生素B1焦磷酸盐(二磷酸硫胺,辅羧酶)是碳水化合物代谢时所必需的辅酶;维生素B1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缺乏时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乙酰胆碱水解加速,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给予补充后可改善神经冲动传导。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品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作用,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促进卵磷脂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恢复正常,通过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恢复复终板电位诱导。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PGE1)和前列环素(PGI2)都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该病中医药治疗当以滋阴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以改善微循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神经细胞血氧供应与营养供应,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中黄芪、生地、山药、葛根益气养阴,丹参、红花、当归、牛膝、川芎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其中黄芪含有黄芪甙类、多糖类、黄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可降低血糖,改善血流变、微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生长、修复,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液纤维蛋白溶酶,丹参能显著增加毛细血管网,加速血流,增加局部循环血流灌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血液流变性[3]。国内学者认为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主要是改善微循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神经细胞血氧供应与营养供应,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4]。 从以上情况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组比较在疗效上有显著差异,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优势。 [2]屠庆祝,武晓慧,李艳萍.浅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从学论治[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6(8):1171. [3]张家庆.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中药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4,10(4):245.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临床观察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给予降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选方用药。 ... 责任编辑:admin |
最新文章更多
推荐文章更多
热点文章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