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患者5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药物(参麦、阿司匹林等)治疗。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应用7~15天,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70.83%,总有效率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51.61%,总有效率70.97%,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自由基清除剂 神经保护剂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延长缺血神经细胞的生存能力,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抑制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脑水肿及组织坏死。但依达拉奉价格较贵,在基层医院较难推广。我院从2007年起应用小剂量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起在我院内科住院5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59~86岁,平均73.2岁,住院7~31天,平均13.6天。对照组31例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45~85岁,平均69.8岁,住院10~23天,平均14.1天。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脑梗死,并经头颅CT证实,排除脑出血、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用阿司匹林口服,参麦等药物静脉滴注。根据病情轻重加用脱水降压调控血压,控制血糖,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7~15天。 1.3 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中国卒中量表(CSS)[1],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评分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6)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负担。急性脑缺血超过6小时后,在不可逆的缺血中心部位存在半暗带区,血液恢复后一部分半暗带区细胞发生迟发性死亡。这些细胞死亡导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神经细胞钙内流、氧自由基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是脑缺血后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2]。氧自由基能破坏脂质蛋白核酸,引起细胞继发性坏死或凋亡。因此使用抗氧化剂和兴奋氨基酸作用的神经保护药物治疗能阻止脑组织损伤扩散,提高患者存活率。抗氧化剂必须在脑梗死发生后神经元发生不可逆坏死前给予,而且要有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能在脑部达到治疗浓度。依达拉奉是一种小分子量的自由基清除剂,其血脑屏障穿透率估算为60%,静脉给药后可以清除大脑内有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或出血时间,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3]。笔者对治疗组采用小剂量依达拉奉为常规剂量的一半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达95.83%,总显效率70.83%。而对照组为70.97%和51.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小剂量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的疗效。 参考文献: |